江阴曹氏网
曹氏丛谭
当前位置:首页 >> 曹氏丛谭
谱名虞门与地名虞门由来考辨
发布时间:2012-12-07  |  阅读量:376

谱名虞门与地名虞门由来考辨

探究<虞门曹氏宗谱>之七

<江阴虞门曹氏宗谱>为六代孙确公所首修,至今又经过其后历代十六次续修,翔实地记录了历代子孙的传承发展情况。宗谱涵盖了一世祖塾公、二世祖俦公以下千余年来,分居于各地的万千子裔。

虞门之地为曹氏家族之祖地,是家族之根、曹氏发祥地、各地子孙之祖宗圣地。

因此谱名中的虞门,则顺理成章地认为是因祖地地名虞门而来。本人经过对家谱记载的阅读,特别对早期家谱记载的研究,对此俗成之说产生诸多疑问,事情也许并非如此简单。

谱名中的虞门与地名虞门是何依存关系,进行探讨十分必要,也十分有意义。

据宗谱明确记载:确公首谱修成年为北宋熙宁乙卯年,即公元1075年,谱成一年后,即公元1076年确公卒。

确公四弟宏公在其为长兄瑛公所撰写的志文<宋故子文府君行宝序>中说:“伯兄讳瑛,字子文。考文绣,妣蒋氏,子四人,兄其长也。未冠即有仁孝声,父好闲雅,厌世务,兄竭力承志,以供子职。又力赞仲兄确攻苦学业登进士第,历官国子监直讲。无何父即世,仲兄亦早卒,门衰多衅,家日益落,兄拮据卒痦干事井井。母夫人寝疾弥延,躬调汤药,造次无违。母终衰毁骨立,乡里藉藉以孝称。於时仲兄遗孤有垂髫,男一人女二人,兄泣而指示嫂汤孺人曰:吾父母与仲兄继丧,此皆吾与嫂责也,一有勿庇能弗得罪於地下之灵乎,嫂亦泣。如兄言,以衣、以食、以诲、以迪、以聘、以字,恩礼曲尽厚以己子,既而男有室,女有家。又推父所遗产,尽让与弟侄,自往申浦居焉。”

据以上瑛公志文中知,确公卒后几年,其兄瑛公才迁居申浦。瑛公迁居申浦后若干年后,才又创别业于虞门。

可知:确公首修谱年,虞门始迁祖瑛公还居住后底泾,离迁申浦,后又迁虞门之地还早矣。也就说明,<虞门曹氏宗谱>修成时,今之称虞门之地还没有曹氏子孙居住。因此,如<虞门曹氏宗谱>是确公首修谱原谱名,则谱名中的虞门并不来自地名虞门,谱名中虞门的来历,应另当别说了。

另又据宗谱记载知,江阴曹氏始迁祖俦公,卒后葬于古来春乡,其后多代长子均随祖俦公葬于来春乡,据此可知来春乡之地块,自俦公时代就是江阴曹氏的祖耕祖葬之地,从多代祖葬地均称来春乡来看,曹氏所属地块其时还未有虞门之名,也没有其它专属地名,只是古来春乡范围中属于曹氏的祖耕祖葬之地块而已。在宗谱中出现虞门专属地名,是在瑛公创别业始。依此事实,虞门地名在曹氏迁入之前古而有之的认识值得商榷,虞门地名的由来,也可能同样另有他说。

谱名虞门与地名的虞门,相互间存在依存关系,这是可以肯定的。但究竟谁依存谁,谁出自谁?

如果确公首修谱名本来就是<虞门曹氏宗谱>,历次读修一直延用至今,那一切自明,因其谱修成年早于瑛公迁徙虞门年,谱名中的虞门则不可能由地名虞门而来,反之,虞门地名由宗谱中之虞门来,毋庸置疑。

如是,则首修谱为什么要称<虞门曹氏宗谱>,其中虞门一词何来,含何意?

众有周知,江阴始迁祖俦公从常熟迁至,常熟有名峰虞山,因而常熟自古简称虞,从虞迁来的曹氏一门,简称虞门曹氏不无可能。确公是进士,官至国子监直讲,是宋时大知识分子,行文深思熟虑,以虞门曹氏命名宗谱,寓然深刻,可表明我江阴曹氏一族从常熟(虞)迁来,使今后子孙了然出处,此独具匠心矣。实际上,在修首谱那个年代,后底泾所有一百余曹氏子孙对其祖宗从虞迁至,是人所皆知的,其寓意深刻的谱名会得到修谱者一致赞成同意的。

其时首修谱本也可称<江阴曹氏宗谱>或<后底泾曹氏宗谱>,但以<虞门曹氏宗谱>称之更有深意,更为贴切。如此理解谱名虞门出处,并不牵强,亦是顺理成章。

如是以上分析,则虞门之地名,是因虞门曹氏六代孙瑛公迁居而得名,地名虞门出自宗谱之名,依存于宗谱。这也是江阴曹氏一直被称之虞门曹氏之由,也是目前散播于各地的子裔,不管其祖先是从后底泾还是从虞门迁出,都称虞门曹氏之故。否则,虞门曹氏只能由六代孙瑛公后裔所称,其义会狭窄得多,除瑛公子裔外的曹氏子裔就不能涵盖在内。

止此,现需讨论的重点,宗谱首修谱名是否原来就冠名虞门,即首修宗谱名是否原来就为<虞门曹氏宗谱>。弄清这一问题,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如说确公首修谱名原不是<虞门曹氏宗谱>,是<江阴曹氏宗谱>,或<后底泾曹氏宗谱>,或其它谱名,<虞门曹氏宗谱>是因瑛公子孙的崛起辉煌之后,在以后的某次续修中谱名因地名虞门而改之,因而<虞门曹氏宗谱>中之虞门是由地名而来。虞门地名古而有之。如是这样,那必然存在一个事实:确公首修谱谱名一定曾被更改过。因为确公首修谱修年远早于其兄虞门始迁祖瑛公迁入虞门年。

如是此解释,则宗谱在以后的历次续修中,是否曾更改正过宗谱谱名就成关健。

以下对其可能性分析之。

其一:更改谱名应是件大事,牵入家史沿革,如改动,起码在谱序或谱中有记载说明,但在历次续修时,谱中毫无记载证实,甚至蛛丝马迹全无。

其二:如更改,最有可能是二修谱。二修谱主修人为溱公,是宗谱第十代孙,也是瑛公四代孙,为驸马趾公祖父,虞门人。但纵观其时后底泾、虞门两地家族情况,后底泾曹氏正处盛时,其子孙人丁大大多于虞门,登科显仕,身居高位者比之其时虞门更众,这也可从元代著名文土陆文圭先生,在其收入四库全书中的跋文中,对后底泾曹氏其时描述的盛况中窥知。确公首修谱也是在祖地后底泾聚居地修成,在二修谱时,如改宗谱原谱名,将置后底泾曹氏于何地?二谱主修人溱公是知书达理之士,是不会作出此举的,也难让后底泾曹氏认可的。

三修谱修于南宋淳佑己酉(1249),主修人十二世孙晔公,六世祖文雅公之后,世代居后底泾,其时趾公还未为驸马(1252),家族情势与二修时相仿,此修亦不可能更改谱名。

四修谱续修于元代大德甲辰(1304),主修人十三世孙煜之公,也为六代祖文雅公之后,世代居后底泾,因朝代更替,虞门子孙此时已隐晦势弱,驸马趾公也已率全家在老家隐居,此族情下,更换谱名亦无可能。其后续修,都是明代以后的事了,沿用前谱名早己俗定成规,更无改谱名的可能。

其三:后底泾是俦公始迁定居之地,在此传承发展几百年,使家族走向了辉煌。如今散播于各地的支系,其祖首先都是从后底泾迁出,其中也包括虞门瑛公支系。六代孙确公在后底泾所首修之家谱,称宗谱。其余先后迁往各地的支系,如修家谱,只能称支谱,其子系再辉煌,也不能称宗谱,当然也不能以支系地名更改原谱名,宗谱之义涵盖始迁祖俦公以下所有子孙。瑛公为六代支裔,不可代之宗谱,当然也不能以瑛公新迁之地地名更改原宗谱名称。反之,因曹氏子裔迁居,地名因家谱之名得之,倒是可能。

虞门支系从无建过支谱,一直在宗谱中续修传承。地名虞门与宗谱虞门有关联,但概念不同,只是因字面上相同,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也许将关系搞混了。

综以上分析,原宗谱谱名,因瑛公支系辉煌堀起后而改谱名,以情以规几无可能。

既然在以后的续修中无可能更改谱名,确公首修谱在先,瑛公迁虞门之地在后,谱名中的虞门就不可能从地名虞门中来,这是显而易见的。

因而可认定:<虞门曹氏宗谱>之名,从确公首创以来,在历代续修中,不管主修人是否后底泾曹氏还是其它支系曹氏,一直沿用至今,无更改之说。也就是说:确公首修谱<虞门曹氏宗谱>中之虞门,不是从现今虞门之地名而来;相反,虞门地名是从首修谱谱名中来,是曹氏六代孙瑛公迁居该地而得名。而虞门曹氏之称谓,是因江阴始迁祖俦公从虞(常熟)迁至而得,寓意祖先之迁徒脉络。

这样的认识,应是地名虞门与宗谱虞门之正确认识,否则,他说存很多矛盾,无以解释。

至此,阐述未完,还得继承。

在这次十七次续修谱序中,对虞门地名由来记曰:“古名甑人墟,宋志白:鱼门村。明易今名。”

据查“甑”为古人生活所用的陶器,甑人为制甑工匠,甑人墟即是制甑人的工场留下的废墟。陶器为我中华先祖们延续使用数千年,后由瓷器的出现,制陶业逐渐衰退,至唐末五代、宋代时,随瓷器制造技术日臻完善,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裴声国内外,连中国名称也被国外称为瓷国,陶业随之消亡。江阴虞门之地先前的制陶工场估计在宋初或五代前后衰败,成为之说甑人墟。这让我知道了虞门之地古时一段历史。

之后的一段历史,宋志曰:“鱼门村。明易今名”。此说不可理喻。

据谱载,此地块在宋初俦公始,就地属我曹氏,是俦公和其后历代祖先的祖葬祖耕之地,属古来春乡之一地块,六代祖瑛公在北宋年间建别业迁居于此后谓虞门,之前自始迁祖俦公始130多年来谱载统称来春乡,无见他名,从北宋六代孙瑛公迁入至今,整个家谱在传记、墓志铭、卒葬等记载为虞门。如果说宋或宋以前至明代,今虞门之地称鱼门村,那么家谱中在宋代(瑛公迁至始)时所有纪文中都称虞门作何解释?

国史、方史、家史为史志三大支拄,家谱为史,因代代相传,记录更确实无误。有着近千年连续记载的《江阴虞门曹氏宗谱》中,从未出现过鱼门村这个地名。之说鱼门村实是虚之乌有。

既鱼门村为虚之乌有,明易今名之说也就不存在了。

明离北宋瑛公创别业于虞门已有三百多年时间,历经三个朝代,《虞门曹氏宗谱》已首修和续修四次了,虞门曹氏已历经兴衰,此时虞门曹氏早已人口暴满,子裔多有迁居他地,此时才由鱼门村易名为虞门村,令古今族人啼笑皆非。

所谓宋志曰:“鱼门村。”与宗谱历来记载不符。“明易今名”,更是离谱。

既牵入到宋志,就应来简要了解一下宋志。据史料记载,  宋志为清代邵晋涵所编纂。邵晋涵是十八世纪中国著名经学家和史学家,经学、史学并冠一时,久为海内共推” 。宋志是在宋史的基础上经过堪误、增减、筛选,重新编纂而成,并没全部完成。宋志从史料、天文、地理、经济、政论、佚事,无所不包,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可见编纂工作量之巨。由于过于庞杂和年代久远,邵氏和其团队无法一一亲自考证,谬误之处多有。邵晋涵是个严谨的编纂家,为不误导后人,曾为选入之文堪误伤透脑筋,后他想了一个办法,每卷初定后公示于众,发动国人参与,规定凡有人纠其一处错误,不论文人名士,还是平头百姓,终可得一小的奖励,用此方法,共堪误有450多处,但由于当时通讯不畅的局限,参与者与浩著相比还是甚少,因此宋志编纂后,谬误之处还是难免,何况宋志并无完成全稿。宋志编纂于清代,离宋亦已遥远,造成一些小处错误难免。

 根据宋志以上的编纂情况,是否可这样认为,鱼与虞是谐音,因而造成了宋志的误记,就象虞门又变成了今天的于门一样。宋志此记有疑,不能为据。以代代相传的家族记载为据,才真实可信。

至此可以这样认为:

虞门之地名沿革是:古甑人墟一曹氏祖耕祖葬地一虞门一延称至今;

<虞门曹氏宗谱>之虞门来历,是寓意祖先从虞(常熟)迁至而称虞门曹氏而得;

虞门地名,不是古而有之,是因虞门曹氏六代孙瑛公创别业于祖属地来春乡地块,其长子瑗公迁居,曹氏子孙在此传承后才始有;

<虞门曹氏宗谱>不是因虞门地名而命名,相反,虞门地名是因<虞门曹氏宗谱>而得名。

<虞门曹氏宗谱>创于宋熙宁乙卯(1075),至今(2012)创谱历史为937年。

据宗谱四卷下庆源录第二第四页对瑛公长子瑗公记载:“…申浦旧居与其弟,而徙家焉,遂为虞门创始之祖,实宋政和丁丑也…”。宋政和丁丑为公元1097年,即虞门村至今(2012)存在的历史为915年。

<虞门曹氏宗谱>1919版和1948年版在上海图书馆至今完整保存,在网上所列条目中,误称为常熟<虞门曹氏宗谱>,江阴虞门一子裔曾在网上为此纠正过。常熟图书馆也保存有1948年版<虞门曹氏宋谱>本人曾二次到过该图书馆查阅家谱。其经办人一直认为该家谱为常熟<虞门曹氏宗谱>,我纠正了后,他们感到愕然,原来如此。上诲、常熟图书馆对此误解皆因虞门二字。冥冥之中印证,确公将我宗谱因此而定名虞门,亦完全可能,

因我曹氏先祖俦公确实是从常熟迁止江阴,时称虞门曹氏顺理成章,确公首修谱称<虞门曹氏宗谱>名至实归,之理通也。从这点意义上说,今之误识,也许歪打正着,说对了一部分。

今十七次续修谱名加了江阴二字,历称<虞门曹氏宗谱>改为了<江阴虞门曹氏宗谱>,就是为免世人误识,此只为地址之识别。江阴虞门曹氏由常熟迁至江阴,这是宗谱中的确切记载,表明了江阴曹氏家族与常熟(虞)有着深厚的传承历史渊源,不管是谱名还是地名中,由于虞门二字的存在,虞门之名有着深刻含意。

曹新龙重写于2012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