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曹氏网
曹氏丛谭
当前位置:首页 >> 曹氏丛谭
虞门曹氏传承发展规迹梳理勾勒
发布时间:2013-11-03  |  阅读量:487

虞门曹氏传承发展规迹梳理勾勒

探究<江阴虞门曹氏宗谱>之六十

虞门曹氏大家族,自一世祖塾公开祖以来,至今已传四十余代。家族的传承发展,随着中华千年历史的跌宕起伏、经历了荣辱兴衰,留下了世代传承的规迹。从世居金陵,到避难常熟梅李;再到迁至江阴后底泾,六代孙碤公又迁申浦并创别业于虞门。以后又向各地复迁,至今已形成了人口万千,遍布苏南、乃至全国、海外的传承脉络。

<江阴虞门曹氏宗谱>经十七次续修,记载了历代子孙的传承发展概况,现根据宗谱的记述,结合当时历史背景,以对一些宗谱中记述模糊的推定、考证结果,进行连贯梳理、力图清晰地勾勒出虞门曹氏的迁徙、传承、发展的历程。

先祖在唐代世居金陵(南京),虞门曹氏家族已知历史始于唐代末五代初。

虞门曹氏家族的历史从何年何代始,宗谱中无确切记载。家族历史的起始,实际上应是以一世祖塾公的出生年为准,但虞门曹氏的前三代,即塾、俦、延训公在谱中均无生卒记载,因而家族历史的起始,一直存在似是而非的模糊之识。

因谱中记载了塾公在五代南唐末避地平江(苏州)常熟梅李村,因而大多认为塾公为五代期间南唐末年人,当然也误认为家族历史自南唐未始。但根据谱中的间接记载和史料进行考析,一世祖塾公并不出生于南唐,更不是南唐末,塾公的出生年代,即虞门曹氏的历史起始年代应大大前移。

虞门曹氏四代孙维正公的生、卒在谱中有明确记载:维正公生于北宋雍熙乙酉,卒于治平丙午,寿年八十二岁。经查证,雍熙乙酉为公元985年,治平丙午为公元1066年。以历史推算惯例,平均2530年为一代。四代孙维正公出生年与一世祖塾公出生年相隔三代整。如以25年为一代计算,塾公大于维正公75岁,则塾公出生于公元910年左右(维正公出年985减去75)。唐朝灭亡年是公元907年(朱温杀唐末代帝哀宗灭唐),即五代十国时代开始。据此,可确定塾公出生于五代十国初,如以25岁以上30岁以下为一代计算,塾公则出生于唐末。塾公出生年定为唐末五代初应无疑(其误差率很小)。

金陵(今南京)是唐代的一个府,可知,塾公以上先祖在唐代世居金陵。

金陵也是五代十国时期建都于扬州的吴国的一个府,后吴王麾下大将李昪以逼迫禅让的和平方式,从吴王杨溥手中夺得王位,建立南唐国,建都金陵。塾公一生经历了唐末、五代时期的吴国、南唐国。因此,认为塾公是南唐末人是误识,完全错误。

虞门曹氏传承历史从唐末五代初始,至今有1100多年(2013910)的历史。

以上详见本人研究博文之一<一世祖曹塾出生于何年何代 离今有多少年>。

塾公携子俦于南唐中后期,即公元956年因五季战乱离金陵避地常熟梅李村。

塾公离开世居祖地金陵而避地常熟梅李的原因是什么?确公在首修谱谱序中曰:“确之宗自始迁祖教夫公讳塾,世居金陵。南唐末避地平江常塾之梅李”。据以上确公所述,明确说明了其答案,是因五代南唐末战乱避难。

是何种何次战乱迫使塾公离开金陵避地梅李,发生于何年份?谱中无有记载。但结合五代十国时期的史料,可基本推定。

塾公一家世居金陵,本有安定的教书职业,在当时至少是个小康之家,恋家情结高于一般人家,非有大难临头之祸是不会逃难的。可想其时金陵一定处于兵临城下,面临烧、杀、抢、掠的在劫难逃之时。

查历史资料知,在南唐中主李璟﹙943961﹚执政后期,即公元955年,由于李璟穷兵黜武,与邻国战事频繁(曾灭过楚国),国力日削,由开国君主李昪所创的强盛南唐已不复存在。后周君主柴世宗瞅准时机,乘虚而入,率领大军于公元955年年尾向南唐发动进攻。公元956年,大败南唐军,南唐败兵涌入城内,金陵兵临城下,危在旦夕,全城上下风声鹤唳,乱成一团,劫难在即。导致南唐中主李璟亦避难南昌,百姓更是惶恐至极,纷纷四出逃难。

查南唐历史史料,都城金陵兵临城下,破城在即、百姓避战乱逃难的情况在南唐历史上仅有这一次。

公元956年,是塾公携全家因金陵遭兵难,而避地梅李唯一可能的年份。其他年份,金陵无战事,无难可避。

离开金陵避地梅李此年,经推算,塾公年龄是在47岁以上(956910),俦公年令为22岁左右。

以上可详见本人博文“之二”<一世祖塾公何年何代携子俦离金陵迁梅李 其时年庚几何>。

塾公及子俦在梅李避难居住三年左右(956959)。

塾公及子俦离开祖居地金陵,弃繁华都市不惜,避地穷乡辟壤的滩涂梅李,并非主动的正常迁徙,而是被迫无奈之举,只为在乱世中保全身家性命。时之梅李属五代时吴越国,吴越国虽小,但无战乱,相对安宁,塾公避难于此,就象今天某一国家发生战乱,就向四周相对安宁的邻国逃难的难民一样。塾公就是其时的战争难民。

很显然,塾、俦父子避地梅李是仓促行事,权宜之计,注定居留时间不会很长。塾、俦两公是文化人,昔日梅李,不是他们的长久发展之地。

先祖在梅李居留几年,谱中无载,但有据可推定。

先祖避难至梅李的时间是公元956年(金陵战乱),又据宗谱宋淳佑己酉重修序记载:“吾族自二世祖徙居江阴实自我宋立国之先”,宋立国年为公元960年,则可知,俦公徙居江阴在公元959年、或前一些,先祖在梅李的居留时间应是3年左右(959年减去956年)。

先祖塾公一定是拖家带小而至梅李的,一路惊恐的颠沛流离,其辛劳可想而知,在梅李几年艰辛的流离日子,与繁华都市金陵安宁富足生活相比,是天壤之别。逃难与生活辛劳的积聚,压跨了文弱塾公,谱中没有交代塾公卒于何年何地,但根据谱中记载以后没有随子俦迁江阴的事实,可推测塾公可能积劳成疾,卒于梅李的三年中,寿年应在50岁左右。

以上详见本人研究博文之二、之三<一世祖塾公何年何时代携子俦离金陵迁梅李 其时年庚几何?><塾公卒于何年何地 寿年几何>。

俦公迁居江阴后,在江阴结婚生子,拉开了家族在江阴传承发展的序幕。

金陵战乱危机,以南唐中主李璟被迫割地、赔款、投降而结束,自此南唐国力大损。但总算仍保全了南唐国体,不久以后都城金陵逐步恢复了稳定和繁荣。

金陵危机结束,时局趋稳,俦公最优先的考虑,应是迁回世居地金陵,但事实俦公并没有这样做,却迁居于江阴,令人费解。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今天百思不得其解的缘由,在千年以前也许是最简单的。经过战乱的颠沛流离和摧残,在金陵的一切已消失,俦公回金陵已无立足的条件,这是最大的可能。迁居江阴一定是俦公根据当时的条件,经过深思熟虑的抉择。曹氏家族注定在江阴生根、传承、发展,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天意,但实是其时历史的造就。

根据前面有据推定,俦公随父离金陵时的年龄约22岁左右,加上常熟梅李居住三年,迁居江阴时的年龄应是25岁左右。据四代孙维正公墓志铭记载:“府君讳维正,字正之。其先姑苏常熟人。自王祖徙居江阴生延福、延训、延祚…”可知,俦公结婚生子是在迁居江阴后,延训三兄弟是虞门曹氏在江阴出生的第一代子孙,但可惜只有延训在谱中有传承,今传承至现在的所有子孙皆是俦公次子、在江阴出生的延训公之后。江阴曹氏的传承发展,在俦公到达江阴初,由延训的出生拉开了序幕。

说一下俦公到达江阴初期的时代背景。

时势莫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正值后周如日冲天,十国割据政权中四国已灭,后周君主柴世宗一统中华大业的目标指日可待。然福至祸所依,柴世宗于公元960年驾崩。昔日柴倚重的大将赵匡胤,乘寡母幼子之际,以迫逼禅让的方式,从幼主手中兵不血刃地夺取了皇位,改后周为宋,大宋皇朝正式建立(960)。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典故。

宋皇朝建立时,南唐等六国还存在,公元961年南唐中主李璟死,后主李煜接位,14年后,即公元975年,宋灭南唐。以后最后一个北汉割据政权灭,,结束了五代群雄割据的分裂局面。宋实现了中华一统大业。

江阴时属南唐国,在宋立国14年后,南唐灭,江阴才正式归属宋朝统治。因此,俦公到达江阴15年左右的时间内,还是南唐子民;宋朝建立14年以后,俦公才归属为宋朝子民。

虞门曹氏家族成为宋皇朝子民后,从此曹氏家族的命运,与宋皇朝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无数曹氏优秀子孙出仕为官,同宋政权休戚与共,荣耀富贵二百几十年。十二代孙曹址招为驸马,成为国戚之家,家族繁荣兴旺达到了顶峰。曹氏血脉融入了高贵的宋皇族赵氏血脉,这是历史的造化。

曹氏在江阴的立足,结束了战乱避难的磨难,开殆了家族的蓬勃发展,江阴是曹氏的福地

以上详见本人研究搏文之五<俦公为什么要离开梅李又不迁回金陵而落户江阴>

六代孙碤公迁申浦并创别业于虞门,子瑗公迁入为虞门传承始祖。

六代孙碤公从江阴城后底泾迁徙至西之申浦,是虞门曹氏江阴始迁祖俦公落藉江阴后底泾后,曹氏子孙第一次向外复迁行为,是虞门曹氏在传承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决定了曹氏其后的发展规迹和命运,对江阴曹氏家族而言,意义深远。有了碤公迁往申浦这一步,才有其子瑗公迁居虞门之地,才有了虞门村的创立,才有了曹氏在虞门村其后的辉煌,才有了虞门曹氏近千年传承发展的光辉史。

根据碤公四弟硡公在宗谱中为长兄碤公所撰写的<宋故子文君行宝序>中的有关记说为据,进行分析推定知晓:

碤公从江阴城后底泾迁徙至江阴申浦的时间是公元1080年左右,其时年龄约51岁左右。碤公享年87岁,在申浦生活了36年。其间在虞门之地创建了别业一处。

瑗公在父碤公卒后三年(1117),结束庐墓守孝,与兄弟熙分家。弟熙继承申浦之业,兄瑗公得家庭另一处财产虞门别业,正式从申浦迁徙至虞门,为虞门始迁祖。瑗公其时年令为49岁。虞门村以始迁祖瑗公徙入年公元1117年起算,至今2013年,存在历史为896年。

以上内容详见本人博文之二十六<碤公何年迁至申浦 虞门村建于何年>

明以前子孙少有迁徙,明、清时期大量扩迁,清末民初基本形成现今格局。

宋、元时代,虞门曹氏家族基本聚居于城内后底泾及城西虞门两地,少有迁移者。

记于<四库全书>的元代文人陆文圭先生的跋文中,对后底泾曹氏在宋代的盛况作了真实的描述:“余幼聞鄉老言:後涇曹氏,自蘇之梅裹徙居暨陽,三百余年,詩書之澤延袤不絕。由章橋迤西抵北至叢桂坊,院如蜂房,家有衖道相通,時節朔望往來。鷄初鳴,男女咸起,盥櫛具冠帶。黎明,適父母尊長之所,省問拜跪,祁寒盛暑不輟。既退,男入師塾,婦具膳馐,閨門内外,斷斷如也。或遇諸途,步趨端謹,長幼推讓,言語敦厚,文彩蔚然,不問而知為曹家子弟也。捧鄉書列仕版者,金紫銀青,兩派而下,累百十人…”,可见后底泾曹氏宋时之盛。

分迁于虞门的瑛公、瑗公支系,经过几代人的奋斗,蒸蒸日上,迅速崛起,十二代孙址公招为理宗皇帝驸马,荫封三代,成了国戚之家,高贵显赫,荣宗耀祖,虞门盛况空前。

后底泾、虞门两地同宗曹氏聚居地,犹如两颗耀眼之星,东西相映成辉。

元代,后底泾曹氏,由于宋末元初的战火摧残,盛极而衰,走向了没落、湮没。虞门曹氏亦因改朝换代而沉寂。对宋朝的怀念和对外族入侵政权的愤懑,虞门曹氏子孙虽人才济济,但少有出仕为官。在宗谱一卷<竹轩曹公传>中,对驸马址公之孙祥凤记述曰:“…名曰祥凤,字以鸣岐竹轩其号也,性狷介,读书尚义,工翰墨,能文章,自以宋戚裔,耻事二姓,遂绝意进取,以琴史自娱,有靖节之风焉…”。祥凤公之心境是其时整个虞门曹氏家族深怀民族情结的靖节之风之写照。

总之,经过元之乱的摧残、打击,后底泾曹氏子孙大量莫名损失,甚至可说所剩无几;虞门支曹氏隐晦乡间传承,宗谱记录表明,此期间还未见有曹氏子孙大量迁徙外地的记载。

元末明初,由于家族人口的不断增长,曹氏子孙开始大量外迁。例如伞墩曹氏、扬家桥曹氏等支系,就是在元末明初从虞门迁至周庄的;荣泗一功成支亦是于明初从虞门东迁的…。明是虞门曹氏的复兴时期,明、清期间是虞门曹氏,以虞门为中心向四周大迁移、大扩散的时代。清代、民国时期更是出现了各地支系复迁苏南各地的高潮。那里有荒滩荒地可开垦,那里就有虞门曹氏子孙的立足。如今遍布各地的曹氏村落布局,就是在这个时期先后形成定局的。虞门曹氏家族自古至今是苏南开发的开拓者,苏南日益走向繁荣富裕的历史中,到处留有虞门曹氏子孙奋斗的足迹。

虞门曹氏家族的传承发展规迹:曲折、坎坷,但更是显示了辉煌的业绩。

虞门曹氏家族未来的传承发展规迹展望

虞门曹氏家族,是有文化传承的家族,是勤劳有为的家族,是伟大中华民族中优秀的一族。

纵观虞门曹氏家族千百年来的传承发展规迹,可发现,家族历史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密不可分。五代的战乱历史摧生了江阴虞门曹氏家族,中华民族跌宕起伏的历史,注就了家族荣辱兴衰发展规迹。

曹氏家族自身的优良素质和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创造了家族历史上曾经的辉煌。昔日的辉煌鼓舞着今天的曹氏子孙,今天的曹氏子孙肩负家族继往开来的重托,更是肩负着国家民族继往开来的重任。国家、民族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未来之梦,曹氏家族的发展将随中华历史的新发展留下新的更瞩目的规迹。

历史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未有穷期,虞门曹氏传承发展的规迹永无止境。

曹新龙写于2013年11月1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