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曹氏网
曹氏丛谭
当前位置:首页 >> 曹氏丛谭
由“驸马墩“所想到的
发布时间:2021-05-21  |  阅读量:623

近在网上读到一篇名为《驸马墩》的文章,事渉驸马公曹址,现全文录下,供同好研究。

驸马墩

【《梅李通讯》2009年6月第90期 】

梅李南三里许,有一个驸马墩,旁有一条驸马泾河,一个美丽的故事道出它的由来。

南宋后叶,这里有一姓曹人家,生了一子,取名曹址,老夫妻俩晚年得子,视若掌上明珠,他们严加教诲,望子成才。小曹址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刚过十岁,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最讨人喜欢的是他对父母十分孝顺,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他从不多占,反而想方设法让娘亲多吃,父母身体稍有不适,他争着提茶端汤,嘘寒问暖,不肯离开左右,直至康复。他和村上孩童和好相处,对长辈十分孝敬,大家都夸曹氏夫妇生了一个好儿子。

曹址年满二十,已是满腹经纶,先生荐其赴杭城赶考(南京京都)赶考,一举夺魁。就在那年,当朝理宗皇帝赵昀的女儿已是长成待闺,主考官见曹址人品才貌俱佳,奏请皇上招为驸马,皇上准奏。日后曹址奉旨完婚,为当朝驸马,且被赐以官职。

曹址在京供职后,欲将双亲接往京城,好日常侍奉,以尽孝道,然其双亲过惯田园生活,执意留在乡村,他不敢违背父母意愿,只得托付族人待其照应,自己常抽空回乡探视。又日回家,曹址言谈之中对自己不能时常侍奉爹娘深感内疚,父亲安慰他,族人和全村人都会关照他们,可静安放心,但父亲提出希望儿子能办件好事,造福乡里。父亲告诉他,这里一代地势低洼,河道甚远,因此旱天缺水源,久而即受涝。荒年颇多,若能开挖河渠,贯通江河,则此患可除。曹址为报答双亲的养育之恩,答谢乡里乡亲对他父母的关照,应允办成此事。他回京后禀明圣上,得到恩准,朝廷通达地方后,曹驸马和公主拿出自己的积蓄,自费鸩工开挖河道与大河贯通,为了利于耕作,将开挖出的泥土堆成了小山似的高墩。次河一成,这一带田地不再受旱涝之害。年年丰收,当地百姓盛赞曹址恩德,遂将此河取名驸马泾,堆起的土山命名为驸马墩,一直流传至今。

(陆坤元)

上文名字、年代均与驸马公相符,事迹可考的也基本相符,可以确定就是讲的江阴曹氏十二世祖驸马公曹址。但江阴曹氏自二世祖俦公就由梅李迁至江阴,按家谱记载,一世祖塾公只俦公一子,驸马公已是第十二代,驸马公的事迹怎会在梅李流传,且言之凿凿,笔者殊为不解。猜测有两个可能,一是俦公始迁江阴后,仍有子孙留在梅李,二是江阴曹氏有子孙复迁梅李,纪念先祖而附会。江阴曹氏自二世祖俦公由梅李迁至江阴,至六世始修谱已百余年,是否有可能因为年代久远,家谱记录错误,实际上始迁江阴时还有子侄留在梅李。 为什么这样说,因据家谱记录,“塾公世据金陵,由金陵徙常熟之梅李村,墓在江东健康路”,既徙梅李,墓又在江东建康路,如说是为避战乱而徙居梅李就要存疑,能归葬故乡,说是为避战乱徙居有些牵强,不能因为是南唐末乱世,就说一定是为避战乱而迁徙。如不是为战乱而迁徙,可能不是孤身一人迁居梅李,可能有兄弟子侄同迁,能归葬,也说明我曹氏在金陵还有宗族。以上都是笔者的猜测,我相信江阴曹氏在金陵还有宗族,但由梅李始迁江阴时还有子侄留在梅李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如果是留在梅李的子侄知道十二世驸马公的事迹,说明联系较紧密,在宋初修谱较频繁的情况下不可能没有记录。第二种猜测估计离事实较近,据《散处录》梅李村条下“正德中,乡人有装土产芦席舟次其地发卖,偶遇曹姓者,询知江阴,遂言我江阴曹氏,自彼处迁来,同一祖也。其事迹之详历与吾谱符合。”由此可见,江阴曹氏有子孙复迁梅李,但因多种原因未入谱。

驸马墩,位于梅李镇驸马村,gps坐标:北纬31°41′16′、东经120°52′50′。据梅李镇文化站王站长及周围居民介绍,该墩原长在50米左右,后来为了发展乡镇工业,遗址被破坏,现在遗址已不存,遗址位置建有厂房。另一说为东汉孝子黄香墓,全国各地关于黄香墓的说法有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