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曹氏网
曹氏丛谭
当前位置:首页 >> 曹氏丛谭
此虞门非彼鱼门也!
发布时间:2021-05-21  |  阅读量:584

虞门二字,对于曹氏子孙来说,无论谱名,还是地名,寓意深刻, 意义重大。


地名的由来,出处何在,所谓宋志曰:鱼门村,明易今名的说法,有待商榷。


「虞门」的出处,有这么几种可能性,值得族人深入研究,仔细推敲。

 

一,    宋代的地名是「虞门村」。出处是我族曹氏从常熟迁徙而来,常熟古称虞,取名「虞门」寓意始迁祖俦公从迁徙而来。1977年二次汉字简化后改为「于门村」沿用至今。

 

二,最早的地名就是「虞门」。由来是往南十里有舜过山,传说中的虞舜故地,故取名「虞门」。曹氏第六世瑛公,从江阴城迁至祖地之来春乡,创别业于虞门,为虞门创始之祖。

 

三,远古时代是甑人所居之处,濒临大江也叫「鱼门村」。某个年代,某种原因「鱼」字被改为「虞」,故为虞门村。

 

据硂公在其为长兄碤公所撰写<宋故子文府君行實序>表明至少在宋政和五年即公元1115年之前,来春乡已经有「虞门」之地名。“力贊仲兄確,攻苦學業登進士第,歷官國子監直講。無何父即世,而仲兄亦早卒,門蓑多寡,家日益落....有垂髫男一人,女二人.....嫂亦泣,如兄言,以衣,以食,以誨,以迪,以聘,以字,恩禮曲盡,厚於已子。旣而男有室,女有家。又推父所遺產,盡讓與弟姪,自往申浦居焉.....政和五年己未冬十二月十四日卒,....元配湯氏,繼配卜氏先卒,合兆於來春鄉懷仁里虞門之別墅....”



宋之前江阴最早地方志是「旧经」,同宋志一样均已失传。现存于世的明清江阴县志的主要三个版本整理如下,附图请参考。

 

【1】明代正德年间的江阴县志(1520年黄志抄本)

明正德十五年庚辰江陰縣志:(明)黃傅纂修

甑人墟:宋志魚門村,縣西二十里,舊經云 甑人所居之処。

今按「魚門」扜於古跡之義無黨,合更為甑人墟。


明代的江阴县志(黄志),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江阴地方志。首先,该志明确记载了「鱼门」这词,于古迹之意不当,今合并更名为「甑人墟」。据此,至少五百年前「鱼门村」这地名已经不复存在。

 

事实上,在该县志及之后各版本江阴县志中,在有关地名的资料中均无「鱼门村」三字出现过。反倒是同一版本的黄志的乡镇村地名中,「虞门村」这三字赫然在目,五百年前的文字依旧清晰可见:“…來春鄉,東界去縣一十里,西界去縣三十五里,統都三,…八都…張家村,曹家村…牌頭村,虞門村,曹家太…”。这也证明公元1520年明代修黄志时「虞门村」这地名的真实存在。


那么古迹「甑人墟」也就是「鱼门村」,具体位置在何处呢?


真相是宋志的记载是「鱼门村」在县西四十里

 

清乾隆江阴县志,明确证实了宋志记载的「鱼门村」地理位置在县西四十里,亦是「旧经」所说的「甑人墟」。并指出「鱼门村」的所在地址,所在莫详无法找到。


【2】清代乾隆年间江阴县志(1744年)

清乾隆九年江陰縣志:(卷二 古迹)

宋志鱼门村,在县西四十里,旧经云,甑人所居之处。

鱼门村,所在莫详。

今县西十五里,有虞门镇与申浦,村近或即其地。

而旧志所传讹十四里为四十里焉。


笔者之前一直认为,由于明正德县志手抄本的抄写出错,四十里笔误错写为二十里,这之后的诸版《江阴县志》均开始采用活字刻版,清代县志版本是将错就错的生搬硬套。但是现在看来,实际情况或许是明清县志编撰者,在「甑人墟」也就是「鱼门村」遍寻不着的情况下,判断当时位于县西十五里申浦有虞门镇,由于发音相同村近或即其地,认为旧志(宋志)传讹十四里为四十里,所以特意修改为「甑人墟」在县西二十里。

 

江阴县志和虞门曹氏宗谱记载中,均找不到任何有关修改村名地名的文字记录。

明志记载,「鱼门」于古迹之意不当,合并更名为「甑人墟」。同一县志也记载有「虞门村」之地名,可见明志并未把两者混为一谈。但是,明志编写者,在县四十里古迹遍寻不着情况下,把发音相同的虞门村近为疑似地点,有意把宋志的四十里改写成为二十里,是地名发生混淆的主要原因。

 

清康熙县志,对旧志记载的「甑人墟」距离位置提出了质疑,但是,在此之后的各版本县志,还是照搬照抄了明黄志记载内容,也就是“县西二十里”。


【3】清代道光年间江阴县志(1840)

清道光二十年庚子江陰縣志: 

甑人墟在县西二十里,宋志鱼门村,引旧经为甑人所居之处,

黄志易今名

 

此虞门非彼鱼门也!

 

2019年12月31日改稿


" 文章已于2019-12-31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