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曹氏网
曹氏丛谭
当前位置:首页 >> 曹氏丛谭
明末清初江阴守城血战之英烈
发布时间:2021-05-21  |  阅读量:651

明末清初江阴守城血战之英烈

虞门曹氏二十三代孙开禧公祭

探究<江阴虞门曹氏宗谱>之二十九

明未乙酉,清顺治二年,即公元1645年,满清颁布剃发令后,江阴人民举行了反清起义,随即遭到了清军二十多万大军的围剿镇压。江阴人民共推阎应元、陈明遇为领袖,坚持“头可断,发不可剃”的民族气节,守城抗清,以与江阴城共存亡的大无畏的精神,在城内外与清军展开了殊死的决战,全城军民同仇敌忾,男女老弱皆参战,监狱犯人甚至妓女也走上战埸与敌博杀,最后被屠城。彰显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入侵的民族气节。

据《中国通史(丁文主编)》称:“从闰六月初一到八月中秋两个多月期间,清军屡攻不下,丧亡三位王爷和十八员大将,而江阴城中粮食眼看就要告罄,但战士们却士气越发的激昂,高唱着‘江阴人打仗八十日,宁死不投降’的雄壮军歌。清军又调来西洋大炮轰城,八月二十日,江阴城被清军攻破。清军攻进江阴后,十分痛恨江阴人民的顽强抵抗,就下令屠城,‘满城杀尽,然后封刀’。全城人民‘咸以先死为幸,无一人顺从者。大砍大杀了三天,被屠杀者达17万两千余人,未死的老小仅有53人。江阴这小小的城池,抵抗清兵达80多天之久,打败了清军二三十万的大军,杀死了七万五千多清兵,使满清侵略者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江阴人民为国家民族视死如归的抗击壮举载入了光辉的史册。

据史料知,这次英勇的江阴守城之战,实际上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六月初起,为江城外围之战:城内义兵汇同各处乡兵主动出击,抗击各路相继而至的清军,战斗亦十分酷烈,由于敌强我弱,义军城外之战败,清兵在城外大肆烧杀抢掠,抗清义兵及百姓被杀7万5千余人。清军取得外围之战胜利后,解除了腹背受敌的后顾之忧,七月一日,随即发动攻城之战。义军余者退至城内,江阴人民进入了守城的第二阶段,与清军反复厮杀,直至失败被屠城,城内军民9万7千余人悉数被杀。在此次江阴城保卫战中,城内城外被杀共计17万2千余人,可歌可泣。

讲到明末清初的这埸江阴抗清保卫战,即江阴屠城事件,注意力往往只关注城内之战,但在清军正式攻城前的外围之战,却同样惨烈,战死和被屠杀的人数并不比城中被屠杀的人数少多少,其惨烈的程度同也,外围之战是江城保卫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顺治二年(1645)六月初大清发兵,七月一日攻城,八月二十日破城,以后又进行巷战一些时日,江阴保卫战史称八十一天。从这八十一天的时间上算,很显然,八十一天的抗清守城战,并不是从七月一日攻城开始算的,是从六月初清军发兵讧阴算起的,其中包括了江城外围战的时日在内。

在江阴城保卫战中的第一阶段,即江城外围之战有一段史实记载:

“(六月)初六日,大清发兵收江阴”。

“(六月)初七日,江阴义兵败于虞门。”

在“义军兵败虞门”的记文中说:“是早,乡兵出城打仗,北门骁勇,自立冲锋营,季世美令:‘三鼓一炮造饭,四鼓二炮吃饭,五鼓三炮抬营。百人揭戈先往,老弱馈食不绝。令地保持铁桶,用锅底煤涂黑,作假炮安闸桥上,过浮桥,令地方将桥拆除,经夏港亦然。上午至申港。’(三鼓一炮后)方思造饭,塘报讹传,清兵相距止五六里,众奋呼曰:’战而食未晚也。’疾驰数十里,抵暮至虞门,方遇战。彼众我寡,腹枵力乏,兼以马步不敌,冲锋兵败,世美(为义军将领季世美)阵亡。郡兵驰宿虞门曹坤家。”

这是从一篇详细纪录江阴八十一日守城前后全过程记文中的一段,从这一段记实文字中,我们明析地知道了,在明末清初气壮山河的江阴守城战中,江阴城内义兵和乡兵,在虞门之地迎击了从常州郡方向前来攻打江阴城的清军。也就是说,在江阴守城的外围战中,在城西虞门之地发生了一次激烈的战斗,最后“义军兵败虞门”。义军乡兵虽败犹荣,江阴守城保卫战的第一批英烈之躯殒于虞门,壮哉!

虞门是我曹氏的聚居之地,自宋至明在此传承发展数百年,子孙众多,实际上虞门就是曹氏之地。这埸发生于虞门的惨烈抗清战事,亦即江阴守城之战的一部分,是守城开战之始,虞门曹氏子裔是否参与?

《江阴虞门曹氏宗谱》二卷第六十三页行状第三,<明故郡庠生开禧公行略>中对虞门曹氏二十三代孙开禧公的记述清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现将全文录下:

“公讳燧,字渊之,号开禧,虚白公子也。公生而颖敏,读书过目不忘,博学能文,年甫冠游郡庠,时居荫下入孝出第,言行敦笃,恒往来于武邑万宦岳家一时,之名卿距公,贤师益友,尽与之游。敦诗书,崇礼让,睦伦饬纪,襟怀豪迈,尤志存忠义,尝作救国时策,反复数千言,欲上会权贵,沮之不果。时值江滨寇起,虞门地近大江,盗多哨聚出没,乡民恐怖,悉出家赀,练乡兵谨伺,盗不敢逼,一乡赖以保全。鼎革(明亡清立)时恸哭题诗,有愧未致身匡国难,只有捐躯报圣恩之句。遂率乡兵次仓墩,遇大军迎战,乡兵溃,公奋然曰:此吾授命之日也,复举刀大呼,连击杀数拾人,身被重创而殁。公生于万历四十年壬子六月八日,卒于顺治二年乙酉,享年三十有四,葬虞门之西北新阡昭穴,配万孺人,山西大同府灵邱县知县万公之女,子二:长曰口,次曰壁。玑与公为叔侄,幼同学,常同游,故知公之深,而悲公之忠勇而为之志。   侄玑顿首谨识”。

根据以上玑公为开禧公所写的行略一文,可知:于顺治二年乙酉(开禧公难年),开禧公率乡兵,在虞门西之苍墩,与敌展开了一埸生死阻击,最后寡不敌众,乡兵败,开禧公及众多勇土殒身沙埸。

史载记文所述的“江阴义兵败于虞门”之战,与开禧公所率乡离虞门西之不远的苍墩之战,很可能是同一战争。但是否是同一战事已不必细究,可以肯定的是,同在顺治乙酉,城内出城义军与开禧公所率乡兵,抗击的都是西来镇压江阴城起义军的清军。

在此次虞门抗击清军的激烈战事中,开禧公所率乡兵,于顺治二年(1645)在虞门西之仓敦一线,与前往讧阴城镇压江阴起义军的清军展开了殊死博斗,英勇抗击了清兵,即参与了酷烈的保卫江阴城之外围战,之战是江城八十一天守城之战的一部分,是守城始与清兵决战的前哨战。以开禧公为首的虞门乡兵是江阴城八十一日气壮山河的保卫战中的一员。江阴虞门曹氏家族为此骄傲!

荏苒时光,世态苍桑百变,一切无为俗事均化作历史尘埃而湮没,唯轰轰烈烈爰国卫民之民族壮举,浩气长存。

开禧公所率之乡兵,实是虞门曹氏及其居于虞门居民的子弟兵,曹姓在虞门占多数,曹氏子孙在此战中罹难人数应不在少数。曹氏子裔为此付出了鲜血和性命的代价。之壮举可歌可泣,之业绩与日月同辉。

“鼎革时恸哭题诗,有愧未致身匡国难,只有捐躯报国恩之句。”可见开禧公对满请入侵,明朝亡国,民族危亡,无限悲伤,自责未能捐躯赴国难。在江阴城保卫战中,开禧公终于有机会实现报国之夙愿。在阻击清军的外围之战中:“遂率乡兵次仓墩,遇大军迎战,乡兵溃,公奋然曰:此吾授命之日也,复举刀大呼,连击杀数拾人,身被重创而殁。”开禧公之举,是何等的英勇壮烈。为国家和民族之安亡,该出手时就出手,决战沙埸,视死如归,轰轰烈烈。开禧公,大丈夫之为也。

据史载和谱载可知:江阴虞门曹氏参与了江阴城明末清初的城外保卫战,还有其时居住在城内的曹氏子裔也应有之,江阴虞门曹氏众多子孙在正义的江阴城保卫战流血捐躯,我们今天的同脉子裔应了解祖先们的这一英雄壮举,不能使之湮没于世。

又在宗谱二卷中,开禧公之曾孙,虞门曹氏二十六代孙觐公,其后为曾祖开禧公写了一篇“附记”,文曰:“旧谱修至二十二世而止,觐之曾祖开禧公孙二十三世孙,宗谱未及修录其生平,懿行淹没不彰,即如殉难一事,忠勇绝人,尤不可泯者。故国朝乾隆八年,邑令蔡公名澍重修县志,觐从事采访。慨祖先之未载入志者颇多,即驸马公址不解何以遗失,因将先世志记抄呈,恳请当事,暨曾祖开禧公燧俱补入邑乘,亦后人褒扬祖功德之一道也。”宗谱四上卷冠盖录二十三世中亦记载曰:“燧,郡庠生,崇贞甲申之变殉节,于国朝乾隆八年采入县志,崇祀忠义祠。

开禧公之忠义业绩,终有所弘。

虞门在此次抗清之战中,是否受到清兵摧残,未见记载,也许村民早已四散出避,也许是清兵已极度疲乏,并急于赶赴江阴,无遐顾及,虞门才得以安恙。“清兵驰宿虞门曹坤家”,并不是虞门人出于自愿,实际上此时,虞门老少早撤之一空,清军随便住那家都行,大概发现曹坤家房多院广而择之,不能由此误会曹坤。

二十三世孙开禧公为十五世孙渊公弟源公之后裔,其祖为驸马址公和其四子耀之公。开禧公与祖渊公相隔八代,越时空二百余年,同在虞门组民团率乡兵,拒盗贼,保境安民,威震虞门之地,最后殒身沙场,其英雄业相伺,铭于历史,弘于后世。开禧公,渊公,忠义之心,侠义风范,秉承虞门曹氏优秀家风,一脉相承。

忠勇开禧公及其众多曹氏子弟兵,在明末清初江阴城保卫战中英雄献身,为民族英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虞门曹氏家族以此为荣,其业绩应被曹氏后裔及世人永远铭记。

今述此文,以祭之。

                               曹新龙写于201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