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曹氏网
曹氏丛谭
当前位置:首页 >> 曹氏丛谭
祖耕地之考及兼说在家族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发布时间:2013-09-29  |  阅读量:426

祖耕地之考及兼说在家族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探究<江阴虞门曹氏宗谱>之五十四

五代末、宋立国之前,俦公为避五季之乱,从南唐都城金陵转展常熟梅李,最后来到江阴落藉,开始了曹氏家族在江阴繁衍发展。

俦公虽世家金陵,但只是一个教书先生的儿子,充其量不过是个小康之家,不可能带有大量金银财宝来到江阴,如家庭小有积蓄,经过转展逃难的颠沛流离,也许早已消耗怠尽,赤贫如洗。一个饱受战争之害的流离者,在完全陌生的新迁之地立足、生根、发展,其艰难过程是难以想象的。

俦公及其以后几代怎样渡过了这一艰难历程?我们只知道俦公以后几代就罢脱了困境而崛起,但此过程并非是一挫而成的平坦之路,而是耗费了俦公及后代几代人的心血和操劳,是因俦公及以后几代先祖以坚轫不拔的精神,顽强打拼,在新迁之地江阴,走上了耕读并举的正确的道路。

耕是为了在困境中安身立命,读是为了家族继承文化传承,有光明的未来。

江阴地处中华最大的河流长江之畔,其时东西应有众多未开垦的滩涂荒野,周边亦有连绵的丘陵野坡,对开荒造田、拓展农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古代人口相对稀疏,为鼓励民众垦荒造田,历代执政当局对开荒造田者实施减免赋税等优惠政策。俦公及以后的几代,抓住了机会,以辛勤的劳作,拓荒置地,逐步整合造就了多处大片良田沃土,即祖耕之地。

先祖开垦的祖耕地是娜几处?

根据历代习俗,前辈卒后,将其葬于家族的耕地内墓区是俗定成规。如葬以荒坡乱岗,成孤魂野鬼这是大逆不道。家族先期的祖耕地在宗谱中未有单独记载,但在历代先祖卒葬登录中可窥知一个大概。

古来春乡,即今虞门地块。

据宗谱记载,从始迁祖俦公开始,以后多代后裔长子:俦一延训一维明一文信一仁等均葬于古来春乡虞门之地。这充分说明,今虞门之地,在始迁祖俦公时代就是家族的祖耕之地。也就是说,虞门祖耕地是俦公所垦、所置,是曹氏家族最早、最重要、也许最大的祖耕之地。

虞门祖耕地历经俦公以下几代一百几十年的辛勤耕耘拓展,六代孙碤公创别业于虞门之地,虞门昔日的祖耕祖葬之地发展成了曹姓大村,虞门曹氏家族在先祖开拓的福地走向了辉煌的顶峰。

古顺化乡之原,即今要塞境地块。

据宗谱记载,俦公孙辈即子延训以后,多代次子以下:维正、维忠、维吉一文琇、文雅、文彧一确、砼、硡等卒后均葬于古顺化乡之原,此说明古顺化乡之原,是虞门曹氏先祖所属的又一祖耕地,因长子只能一个,次子以下各代有多个,在顺化乡之原所葬人数比虞门要多若干倍,可见,古顺化乡之原亦是先祖的一个重要的祖耕祖葬之地。古顺化乡现是何地?查史料知,今要塞境在明以前称顺化乡。

古昭闻乡之原,即今城东吾山湾至偏南云亭间。

据宗谱记载,六代孙文雅、文彧公后裔多代子孙,卒后均葬于此,所葬先祖人口众多。谱中亦有载,在宋末元初战乱间,有曹氏子孙逃至吾山祖地庵舍避兵。此说明古昭闻乡之原,也有一块不小的祖耕地。据宗谱散处录记:“蔡村,去县治东一十五里昭闻乡十六都十世祖泫、涛二公直讲确公之元孙居于此。”这也充分证实古昭闻乡有曹氏祖耕地遗产。据江阴史料记载:“宋、元、明三代,云亭是个集市,称云亭市,属当时的昭闻乡。”又载:“宋代行乡里制,百户为里。昭闻乡统五里:金玉、慈乌、折山、招宝、兴业,属云亭现境的有金玉、慈乌。”可知,古昭闻乡之原,在县东吾山湾及偏南云亭等区域,蔡村应离吾山、云亭间不远。

以上查实的祖耕地,均是虞门曹氏前十代即南宋以前,先祖先后所属的主要地块,也许并不完全。

古代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从事农耕,有地即有收入,地多则富。经多代的奋斗,俦公及子裔积累了家族的财产规模和一定的经济实力。农耕的成功发展,对后代文化教育打下了坚实的财力基础。

在家族财力不断积累的同时,后代继承先祖的文化传统,在读字上狠下功夫,使家族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材济济,蓄势待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坚持数代必有一出,从俦公入藉江阴后的第五代开始,确公首中进士,开启了虞门曹氏的发达之门,以后子孙登科入仕层出不穷,迅速成为官宦之族,国戚之家。江阴曹氏大族,盛极两宋,名重江阴、苏南。

曹氏家族在江阴的成功,来自先祖的辛劳,来自先祖在困境中坚持了耕读的优秀家风和正确的发展之道。先祖们开拓的祖耕之地的乳计,孕育了曹氏子孙的兴旺,孕育了曹氏家族的辉煌。

先祖们用毕生的心血和讦水,打拚创造的祖耕之地,是虞门曹氏走向发达辉煌的基础,对曹氏家族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功莫大焉。

向开拓江阴虞门曹氏家族基业的先祖们致敬!

曹新龙写于2o13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