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曹氏网
曹氏丛谭
当前位置:首页 >> 曹氏丛谭
虞门在清咸丰末同治初年间曾遭兵燹
发布时间:2012-11-14  |  阅读量:472

虞门在清咸丰末同治初年间曾遭兵燹

探究《江阴虞门曹氏宗谱》之三十二

江阴城扼守长江咽喉,节制大江水运,历来是兵者必争之地,在中华浩诰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发生了多少大小战事。无数生命在此殒没,多少悲壮史事在此演绎。虞门是邑城外围,地扼常、澄官道,是江阴城之西大门,江阴城有战事,虞门常有份。

虞门曹氏,江城西之大族,自宋始,在此传承数百年,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繁衍生息,世代采食于斯,历代子孙也由此承担了历史责任,为守土和保家,抵御外族入侵,付出了血和性命的代价。忠勇爱国,剽悍勇猛,刚烈不屈,曹氏之风骨,是立足虞门之本。

虞门曹氏在虞门之地,耕读起家,发达崛起,创造了辉煌家史。但在历史的苍桑中,也经历了无数磨难,甚至遭过兵燹毁村的大劫难。

宗谱一卷(家传第一)第三十七页,载有邑庠生刘西慰撰之<润苍曹公家传>(同冶辛末.1871),文中曰:“庚午岁(1870)予授徒周庄,路经虞门,曹氏者邑西之巨族也。兵燹后,家庙独存,完茸之余纂修宗谱,辛末冬,同门曹君阁书,持其祖父润苍公状,丐于予曰:家乘就竣,愿有述焉…”。

又第三十八页,载有邑庠生朱蕃椿撰之<惠苍公传>(同治辛末),文中曰:“…此曹公之赐也。邑令杨公知之,叹为奇士,手书‘谊敦周恤’四字以慰劳之至,今登其堂者,虽经兵燹,而楹额犹焕然在目也…”

以上两传主人翁为润苍公和惠苍公,是同字辈,同在清同治辛末由两邑庠生所作其两传文,同时入谱,褒其两公是为颂其生前善举。但此两传文都提到了虞门在清咸丰或同治年间遭受了兵燹,严重受创,兵灾基本上焚毁了虞门村庄,仅曹氏祠堂家庙独存,此乃虞门曹氏在家族史上的一次大劫。

由此可推断,虞门由宋至清咸丰同治年间,历经数百年,由多代子孙所构建的鳞次栉枇的富丽堂皇之古建筑群,在其时毁于一旦。宋之驸马第,明之崇孝堂、崇恩堂、积庆堂等名堂名居,也许都在此次兵燹中被毁,惜之也。

虞门遭此兵燹,是何战事?

查史料知,清咸丰、同治年间,正逢太平天国造反期间。其时太平军,时称“粤匪”,攻占南京后,在苏南各地攻城掠地,对城乡各地大户及富裕村落大肆烧杀抢掠,充作军饷,供养军队。而各地民众为自保,纷纷组建民团抗之。翻开其时历史,这种战斗比比皆是,特别是在太平天国失败后,其散兵游勇成为匪患,在乡间四处流窜,烧杀抢掠,各地纷建民团与之抗战,乡民被杀戳无数,苏南为此而被兵燹的村庄、市镇甚多。我曹氏子孙殉于粤匪之害的事例在宗谱中也不乏记载。据谱载,本人祖上三十一代孙维翰公为一介平民,就是在时称“粤匪”,也称“长毛”入侵抢掠时参加卫乡民团战殁的。

虞门是曹姓大村,是堂皇富裕之村,为盗贼所觊觎,历来有防匪患而组民团卫乡民的传统,尤其是乱世,虞门曹氏很多子孙为保家卫民而战殁。咸丰同治年间虞门遭兵燹,其元凶就是时称粤匪的太平军,很显然,是匪兵抢掠虞门时,乡勇与之发生了战斗而遭焚掠的。

所谓“兵燹”,不可能是指一般盗贼,太平军才能称兵,其时正值太平军造反乱世,虞门在清同治年间遭兵燹,是指太平军,时之称“粤匪”所为无疑。

在宗谱中记载了一位在清咸丰年间,率虞门乡兵,英勇抗击侵入虞门之太平军而殁身沙埸的曹氏子孙。在一卷三十六页阳湖陆初望所撰<曹君汝芝传>中记述曰:“君姓曹氏,讳永川,字汝之,世居江阴虞门镇…发逆之变(长毛者,太平军),君招集乡男,朝夕围练,复激劝以大义…”在守土官员弃民闻风而逃时,汝芝公挺身而出。“…十三日,贼薄江阴,家人劝君行,且继之以泣,君裂眦而叱曰:吾团练誓以杀贼,岂贼至而反走耶!汝曹各自为谋,今日乃吾拚命之日也。跳身率男与贼战,手刃数贼,贼众益集,君遂为贼所戕。江阴亦于是日陷。勇之逸而归者,备述其事,家人往觅骸,骨不可得,乃招魂以葬,吁是可悲也。君生于嘉庆二十五年乙卯十月十四日,殉难于咸丰十(1860)年四月十三日,享年四十一岁…而为之传”

又有举人承越撰<曹君景星传>,传文曰“…十年(咸丰)粤匪东窜…爰于夏港与文学吴仲民纠集壮丁悉心训练,并设誓于神前曰:其济也,则与君为江邑之保障,不济则共以死,继之无何郡城(常州郡)陷,大股东下,君偕仲明率勇千余人击于申浦,力战许久,以众寡不敌死焉,时四月十三日也。同治元年,当道者请于朝,奉上谕吴仲民曹裕川(景星公)等慷慨捐躯,从容殉节,着该处立祠…”

 景星公战殁之壮举,在宗谱首卷第四十五页,由侯选知县周慰曾撰写的<同治壬申续修宗谱序>原序中亦记载曰:“…咸丰庚申(1860)粤逆东窜,西乡首起义兵,郡城陷。虞门曹公景星迎剿力竭死。其侄春霆、子守谦复继起团练,同治癸亥(1872)余以来…”,可见其间子孙继承父志,一直在率乡兵为保家护乡与匪患作殊死博斗。

汝芝公、景星公所率团练乡兵,其费用来自乡民自发捐之,不吃官饷,也并不是为清廷而战,乃是卫乡护民之举。刚烈忠勇汝芝公、景星公伟也。此说明,在清咸丰及同治年间战乱时,虞门曹氏子孙一直在为保卫虞门而战。“粤匪”既对虞门大户财富唾诞欲滴,又对虞门乡兵之顽强抗击恨之入骨,最后对其疯狂焚掠也就不足为奇了。但虞门曹氏以不屈不挠之精神,遭兵燹毁村后,重新整修曹氏宗祠,续修家谱,抚平创伤,重建家园,虞门不久又恢复了生机。

对于太平天国天国运动,史学家各有评说。但对其在战争中滥杀无辜,屠杀平民,到处烧杀抢掠的残酷血腥行为是事实,历史中有大量确实记载,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掩饰,至少苏南一带人民对“长毛”是恨之入骨的。太平军起义后期,领导层腐化堕落,内部争权夺利,起义先期“分田地均贪富”的口号已荡然无存,观其首领洪秀全在所谓“天京”(南京)称帝时骄奢淫逸,残暴成性,玩弄和虐待大量女姓,视生命如草芥之德行,其所提口号是骗国人之鬼话。部下无约束,到处烧杀抢掠奸,失败后更是穷称凶极恶成匪患,这是太平天国失败之因,也是负民心而自食其果。

以今之正统历史观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是代表正义。但姑且不谈此说正确与否,但对其不问青红皂,对民群大肆烧杀抢掠,滥杀无辜之罪恶行为,是不能偏袒掩饰的,其罪恶行径总是错的。只有无辜民众,在遭侵犯屠杀之时,奋起反抗,护家卫乡,英勇抗争杀敌,才总是正确的。小者拒盗贼匪患,大者抗外族入侵,为卫国捍民族而战,其实质均相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义。

太平军在攻占南京(改称天京)后,在江南地区大肆烧抢掠,残杀民众,其例数不枚举。其最典型最惨烈的是震惊中外淅江诸暨包村惨案。

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十一年(1861),发匪杀入淅江,浙各地为自保,纷组民团抗之。但太平军凶残势大,无法匹敌。太平军攻入诸暨后,周围各地,诸暨、绍兴、肃山、富阳、桐庐、浦江、兰溪、金华、义鸟、东阳、嵊县、新昌、上虞、余姚等附近各州县及本地抗击团练民众纷纷逃至包村。包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湖,易守难攻,在世代为农的包村人包立身的领导下英勇抗击来犯之敌,坚守八月有余,发匪称宁可不要天京,也要攻下包村,终于粮尽弹绝村破。村破后,太平军进行屠村,老少妇孺无一幸免,被屠十万之众,其惨烈状况,目不忍睹,一年多无人敢入村,其暴行令人发指。此惨案被诸暨县志所载。

今淅江诸暨人为之曰:“多少年来,我们在正版历史书上,只了解大清王朝的专制、文字狱、签订卖国条约、镇压农民起义,但是我们以前一直不了解发匪这埸农民起义又为什么失败。以前史书上说,大清王朝勾结外国鬼子,发匪内部自相残杀,导致这埸农民起义的失败。但看了我们家乡淅江诸暨县包村人民抗击发匪的事迹,以及发匪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包村惨案的材料之后,我们才明白,发匪后期已经从反抗大清王朝转向疯狂杀戳平民百姓,成为比清朝更黑暗的反动政权,他们已丧尽人心,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千古不变之真理!”

虞门遭兵燹与淅江诸暨包村屠村惨案,只是事件大小之别,时间相近,原因相同,同与发匪之孽。

虞门曹氏遭兵燹毁村,是凶残邪恶之徒所为,虞门曹氏子孙卫乡护民是正义之举。

虞门在清代虽遭兵燹毁村,但曹氏家族众志成城,以更昌更盛之势,根生虞门,至今仍屹立于斯。

                              曹新龙写于201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