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曹氏网
曹氏丛谭
当前位置:首页 >> 曹氏丛谭
与江阴虞门曹氏有关的重要古迹遗存文物集锦
发布时间:2014-04-11  |  阅读量:514

与江阴虞门曹氏有关的重要古迹遗存文物集锦

探究<江阴虞门曹氏宗谱>之六十五

浩浩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在祖国各地留下了历代众多的遗址及遗存文物,记录了中华几千来跌宕起伏的苍桑历史,为今人提供了研究历史文化的实物依据。无论历史上曾经的辉煌和教训,都是今天的镜子,不了解过去,就不能正确把握未来。历史的遗址及遗存文物是中华的瑰宝,不能复制的宝贵财富。

江阴虞门曹氏,自始迁祖俦公于宋立国之先迁至城内后底泾落藉以来,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虞门曹氏家族在近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子裔遍布江阴及江苏乃至全国多地。居于江阴本地及散迁于各地的曹氏子孙,在中华千年风云变幻的漫长历史中,多处留有历代江阴虞门曹氏优秀子孙奋斗的足迹和创下的业绩。江阴虞门曹氏家族的千年传承发展的历史,是整个中华千年历史的一部分。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在全国各地众多闪光的历史遗址遗存文物中,现今是否可见与虞门曹氏有关联的遗存文物?

根据宗谱及史料记载,现将江阴及中华各地多处与虞门曹氏有关的著名遗址遗存文物,予以收集整合,以飨同胞。

北宋进士,虞门曹氏六代孙曹确所撰写<义井亭记>碑文的义井(四眼井)。

在江阴城中心,有一口宋代古井,古今闻名,妇孺皆知,称义井。又因结构独特,有四个井圈,可供四人同时使用,故又称四眼井。斑驳的井石显示着古井久远的历史,记录着江阴历史的苍桑。在古今各界人士的精心呵护下,义井至今保存完好,今为市文物重点保护遗存。在游人如织的市中心,无数人在此久久驻足,或心潮涌动、或凝重沉思。

一处古井,为什么会引起古今各界人士如此重视和共鸣,关健在于此义井的“义”字,素有“忠义之邦”之称的江阴人,历史上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总能挺身而起,顽强抗争,创下了许多不朽的历史壮举。“义”是江阴人的民族之魂。义井之精神,摧人奋进,“义”为江阴人的秉性和像征。这是如今众人胸怀对古义井崇敬之情的深层原因。

古义井为何人于何代开凿,为什么称义井?又为什么与江阴虞门曹氏有关联?

在宗谱三卷文献录中,载有北宋年间虞门曹氏家族首位进士、六代祖曹确的一篇记文,即<义井亭记>,权威地解答这些问题。<义井亭记>全文如下:

   “古者井田之制行天下,民之所以相生相养,之道其法具备。至於乡邻族党,其民则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恃,虽衣服器用亦相供也。及井田坏,而阡陌之利兴,天下之民由是不相为矣。浸於后世,先王之法制大者废灭尽矣,或存而稍用者又非古制。乡邻族党,人之各争其利,夺而并之未足以厌其欲,何暇及於人哉。维其通津、梁治井道以为利者,则庶乎与人共之也。江阴乾明院僧宗寿得民钱七十万,自院之门甓其道以达於市,道之左凿大井,面纵广丈深倍而什焉。闾巷之夫欢然相喜,共其利于无穷也。呜呼,一井之用於先王法制盖至,小者为之於一乡而一乡赖之,况施其大者於天下,则其为利可胜言哉。宗寿者乃能倡民而为之与夫极土木之丽而无所,事於民其义则有间矣。井成而作亭,求余为记,余所以乐为之书”。

据确公文中所述内容:江阴乾明院僧宗寿将辛苦化缘和香火所得的民钱70万,在院前修了一条通往市区的道路,在路左面开凿了一口大井,造福了一方。井田制之利虽大而盖国,义僧宗寿义举虽小却造福了一方,其意义是一样的。。宗寿之钱财来于民,不吞丝毫,以最好的方式还于民,利民千秋,品格高尚,之为饯行了佛者的高尚情操。宗寿者,穷和尚一个,但其精神伟大而富有,登上了人类思想境界的最高殿堂。

在井成后,为纪念院僧宗寿为民造福的无量功德,江阴城受益居民在井旁盖一碑亭,以世代纪念宗寿义举。应广大居民的请求,邀其时城内大文人,即虞门曹氏六代孙、北宋进士曹确书写勒石碑文。曹确欣然令笔,书写了歌颂宗寿义举檄文。由此,义井与虞门曹氏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碑文作者曹确是宋嘉佑四年进士,(1059),卒于熙宁九年(1076),确公卒前因病回家养病,可断定此碑文是在确公回家养病期间所书,再前在外当官,据此也可推定,该义井是在北宋熙宁九年(1076)前的熙宁期间为院僧宗寿所掘。虞门曹氏宗谱首修谱是在确公卒前一年养病期间修成,因此,该义井掘成历史与虞门曹氏宗谱首修谱修成历史相近。

义井古碑亭及曹确所书碑石在江阴苍桑的历史中已湮没,令人遗撼。

今在井旁立有另外二块碑。

 一块为其后古人所立的纪念宗寿凿井义举的碑,此碑中有记说宗寿凿义井之举“曾为曹确所记”,可见此碑是曹确书文碑及原碑亭被毁后,为后人所补立。也许今人已不知曹确的<义井亭记>碑全文了,但此具有历史意义的记文,却在<江阴虞门曹氏宗谱>中历经千年传载着。何时在四眼义井旁再现曹确原文石碑,想必是今人所热切期待的。

另一块是纪念明末清初江阴守城军民义士城陷遭屠城时,为投井而亡的不屈英烈的纪念碑,这使宗寿为民所凿的义井之“义”字增加了一层壮烈的新含意。义井,不只是褒杨了宗寿义举,又成为了江阴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见征。庶民宗寿宋时开凿的利民义井,越时空五佰余年,于明末清初的气壮山河的反清守城战中,成了二百余中华民族的忠勇之士殉国之所,这是义僧宗寿所万万没有想到的。宗寿者,一定在地下,以悲壮之情,为英烈们不断进行着超度。原碑文作者曹确,如地下有知,也一定为壮士的英勇行为,续写碑文,记下其时这可歌可泣的悲壮埸面。

确公遗存的《义井亭记》一文,是我江阴曹氏家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亦是如今闻名于世的江阴文化遗存古义井由来最原始的唯一记载与见证。

具有悠久历史和极高文化价值的义井(四眼井)永存,确公所书之《义井亭记》碑文永存,确公所褒扬之院僧宗寿义举精神永存,江阴忠勇义士的民族精神永存。

二.    在江阴学政衙署遗址由清初进士曹禾所书的<重修江阴县督学察院记>古碑。

古时学政衙暑一般设于省府,而江苏学衙是少有几个设于省府外的特例。江苏学政衙暑规模宏大,设施完备,院内景点众多而号称“江南官暑之冠”,闻名于世。学署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4)建立,至1904年科举制度废除而终,历时292年,有124任学政在此任职。是昔日八府三州考秀才的地方。此衙暑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但不同的是其主官“学政”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

原学署古建筑是十三井格局,而今只有仪门及少量遗物被保存下来,其余部分均因年久失修或经历战火而不复存在了。

<重修江阴县督学察院记>碑,位于仪门中轴线上,立于清初康熙年间,与另外三碑,概括了清代以来学政署的沿革和盛衰苍桑。由清代进士曹禾所书的<重修江阴县督学察院记>碑是见证江阴学政署历史的重要文物,是经历了历史风雨而幸存下来的宝贵遗存,是江阴学衙的历史记忆。进士曹禾将与其碑永存于史。

曹禾,江阴虞门曹氏二十五代孙,明末进士玑公之子。

清史记载:“n/a国子监祭酒曹禾(1637~1700) 字颂嘉,号峨嵋。清江阴周庄镇人。康熙二年(1663)考中顺天举人,后联捷进士,授内阁宏文院制诰敕中书。康熙十一年(1672)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康熙十七年(1678)应试博学宏词科,授翰林院编修。接着又入明史馆,纂修《明史》。历官内阁中书、国子监祭酒。期间,也担任过山东乡试主考官、《一统志》副总裁

曹禾才气横溢,诗词书文极佳。时与田文、宋荦、汪懋麟、顾光敏、王又旦、谢重辉、曹贞吉、丁澎、叶封并称“都门”十子。文在“十子”中尤有成就,为“十子”之首。一生著述颇丰,诗文并茂,文辞犀利,词意辛辣,意境超脱,寓意其中,洋洋大作,挥洒倾刻。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康熙年间刑部尚书王士祯在其<分甘馀话>中对曹颂嘉(禾)赞评曰:“杜(甫)、李(白)、韩(非)、苏(东坡)四家歌行,千古绝调,然语句时有利钝。先生长句,乃句句用意,无瑕可攻,拟之前人,殆无不及。”。

学衙是古代政权结构中的重要机构,是为皇家政权选拔优秀人才的地方,关乎国家兴衰,学政使须由皇上直接任命,直接对皇上负责。能在学衙这样的显赫之地书文立碑,足见曹禾在其时政坛、文坛上的地位和份量。

至今尚存于江苏学衙遗址的曹禾<重修江阴县督学察院记>书文碑将与历史共存。虞门曹氏二十五代孙、清初进士曹禾是虞门曹氏的骄傲。

曹颖甫故居

曹颖甫故居座落于江阴市内司马街大司马坊下,是一处典型的明代建筑,粉墙黛瓦,青砖辅地,雕花刻字,古扑简洁。曹颖甫伯祖父、清同治兵部尚书曹毓英及晚清儒医曹颖甫本人均出生在这里。

曹氏故居原有五进及花园,后因建全都大酒店拆除。为保持曹氏故居部分原貌,将第三进中厅按原样移建至司马街20号,也就是现在的“曹颖居故居”。

曹颖甫出身官宦豪门、书香门第,晚清举人,后学中医,一生救死扶伤服务民众为已任,医术精深,不但闻名江阴,而且名满上海。曹颖甫知识渊博,不但是一代名医,还是一位有极高文化造诣的文化名人,诗、书、琴、画样样精通。

颖甫先生更是一位爱国英雄。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寇侵华攻击上海。先生返江阴故里。江城陷,日寇烧杀抢掠。先生守家门如守国门,未弃家避难。日寇占江阴后,欲借曹之声望,诱其登任维恃会长,遭到先生坚拒。日寇追逐妇女侵入曹宅,先生拄杖拦截痛斥,大义凛然,惨遭杀戳,肠子外露犹骂声不绝,两天后气绝身亡,时年七十岁。

颖甫先生不只名医卓著,更以嫉恶如仇的民族气节为后人所敬仰。今江阴已为曹颖甫先生塑像,其旧居为文物保护单位,古城景点,供游人凭吊。

曹颖甫(1866一19388),名家达,字颖甫,一字尹孚,号鹏南,晚暑拙巢老人。周庄伞墩曹氏18代孙,伞墩曹氏始迁祖子英公为江阴虞门曹氏16代孙,元末明初由虞门迁徙至伞墩,曹颖甫亦为江阴虞门曹氏33代孙。

无锡硕放明末进士曹察所建“香楠厅”(昭嗣堂)。

“香楠厅”,又称“昭嗣堂”,位于江苏无锡硕放。系明代嘉靖七年(1528)进士曹察所建宅第。乾隆十三年(1748)曹氏后人将宅改为家祠,名“昭嗣堂”。

香楠厅是目前江苏省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文物价值最高的一座明代楠木建筑,对研究明代的建筑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昭嗣堂(香楠厅)在1995年10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单位。2006年5月25日,列为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楠厅(昭嗣堂)面阔五间,进深多达十一架,硬山顶,全部采用上等金丝楠木建成,椽上置楠木望板,厅内金柱上首之雀替,月梁两端及脊檩均施彩绘,有旋子莲花、双钱、包袱垂角等纹样,贴金隐约可见,金柱下置覆盖形青石柱础,檐柱下为青石石榴,山柱下为木桎和柱础。厅前有院墙,墙体下置青石须弥座,中为砖墙,上首为有精砖雕刻。

所用之材皆金丝楠木,为全国罕见。金丝楠木木质紧密,其材色呈黄褐色,花纹美丽,经久耐腐,顺着纹理向上,有着排列有序的金丝,所以称“金丝楠木”,目前金丝楠木树种已基本灭绝,也就是说不能再有新的楠木厅建造。

“香楠厅”的来历有着一段与明皇朝宫廷杯葛的辛酸故事。

史料记载: 

“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中年时期的宠妃,进士及第后任福建三明知府曹察的爱女,相传名为曹洛莹,美貌过人。初封端嫔。嘉靖十五年八月(1536年),她生下皇长女常安公主(见《国榷》卷首之一)。同年九月初九日,她被册封为端妃。三年后又生一女宁安公主(见《明书》卷21)。
嘉靖帝好炼丹,性格暴戾,残害宫女,1542年,嘉靖于曹端妃处过夜时,宫女杨金英、蓟川药、杨玉香、邢翠莲、姚淑翠、杨翠英、关梅秀、刘妙莲、陈菊花、王秀兰、张金莲、徐秋花、邓金香、张春景、黄玉莲因不堪忍受,欲合伙用麻绳将嘉靖勒死,不料情急之中将绳索打成死结,胆小的张金莲跑出报告方皇后,方皇后带人赶来救援。事后,16名宫女均被凌迟处死,此事还牵连到嘉靖帝另一嫔妃王宁嫔”。曹端妃虽不知情,但嫉妒其平日得宠的王宁嫔趁机诬赖曹端妃为同谋,方皇后亦因嫉妒,虽识破王宁嫔险恶用心,但不予揭穿,趁嘉靖皇帝尚未痊愈,不能说话之际,借口皇帝是在端妃处过夜,端妃必然知情,令将曹端妃、王宁嫔一同在宫中一秘密地点凌迟处死,并牵连族属十余人。曹端妃因此成为史上遭受最惨酷刑罚的妃子。此事件,史称“壬寅宫变。

嘉靖帝清醒后,知爱妃惨死,深为怀念惋惜。多方查问端妃宫中太监宫婢和其他一些有关的人,证实端妃确与谋弑事无关,实为含冤受屈而死,从此对方皇后产生了反感和怨恨。五年后,坤宁宫发生火灾,嘉靖帝竟然阻止宦官们前往抢救方皇后,任由方皇后被活活烧死。另一说法为这场大火很有可能是嘉靖授意放的,意在为宠妃报仇。”

“曹察从三明回到家乡,对于爱女的冤死,心情十分悲痛,但此事也难于启齿。于是为了纪念女儿,他将端妃冤死后世宗安抚发放于他的所有钱财拿出来,精心建造了这座全国罕见的楠木厅。‘女儿’在无锡话中有‘囡’的称法,与‘楠’同音,‘香楠厅’即是父亲为了纪念女儿,想使女儿‘流芳百世’、‘不朽千年’。 香楠厅正门与普通建筑不同,是向北的,门侧原有一青石碑坊,代表父母双亲(青),遥对着京城,安静而又焦虑地等待着爱女的归来,哪怕等到石烂。”

曹察,嘉靖戊子巳丑联捷进士,福建邵武令,汀州刺史,户部郎中。

察公为虞门曹氏二十一代孙,明弘治十二年(1499)生,嘉靖戊午年(1558)卒,享年60岁。子三:征文、征献、征民,葬黄塘。潞城支系,五代祖彧公后。南直隶无锡硕放人。

江阴虞门曹氏裔孙察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丰富的遗产,载入了史册。

曹荃所书明代福建漳州瑞竹岩寺崖刻勒石诗篇。

福建漳州瑞竹岩寺,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原寺因年久失修,至1957年仅存残垣断壁。1988年、1989年新加坡龙山寺广洽、广净(转道和尚徒孙)法师二次募资及信士胡殿仁等捐资,重建大雄宝殿、斋堂、卧佛阁,并赠送泰国铜佛一尊。法师圆寂后,其座下弟子传伦法师,继承遗志,多方募资扩建。至今已扩建,大雄宝殿、卧佛阁、祖堂、素食馆;新建天王殿、观音殿、钟楼、鼓楼、华严殿、竹林杖室、广洽阁和讲堂、斋堂、功德堂、客堂、僧舍、圆凉亭、六角凉亭等殿堂斋舍,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金碧辉煌,闻名海内外,成为闽南一大丛林。

   瑞竹岩,东邻举世闻名虎渡(江东)古石桥,西接漳东雄关故垒万松关,面临九龙江西北两溪合流,漳厦、漳龙高速公路交汇,气势磅礴,景致峻秀,交通便利 (新修公路可直达寺前)。历代士人如林钎、陈天定等曾读书于此。林钎在寺后建介石云窠,陈天定凿山通道,门径幽绝,深受历代文人、墨客和旅游者的青睐和赞赏,留下不少珍贵的墨迹、诗章。悬岩之上镌有“海日江春”等摩崖石刻10多处(其中诗刻6首),寺中名人题刻石柱联6对,还有林钎为照乘上人书“瑞竹岩”横竹隶书石榜、古舍利塔等珍贵历史文物。1982年龙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登记为佛教活动场所。

江阴虞门曹氏裔孙曹荃,明代曾任漳州知府,在瑞竹岩寺外崖壁石刻留下了不朽诗篇,为今游人观赏,成为漳州名胜瑞竹岩寺一亮点

此诗篇原文抄录文如下:

“题瑞竹岩

半岑平开文室明,千山望断海涛迎;
 何年铲壁烦力士,此日摩崖识我生。
  指点远峰云气争,徘徊古洞石根满;
  尘劳口口何时定,竹院寻僧听梵声。
                                          梁溪曹荃”

此刻在寺门外峭壁间,字大约两寸,行楷书。

曹荃公在《江阴虞门曹氏宗谱》一卷第六页有传,传名是<县志宦望易庵公传>。其传全文曰:“荃,字元宰,少时,以父事系狱而奋志读书,后父事白得释。举崇祯元年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历事中,偕礼部周镳言事忤权要,谪官归。久之除漳州知府,清而不刻,吏民畏怀之。迁副使,视屯监水利海甸清肃。时中原寇乱,神州鼎沸,数劝郑子龙举兵勤王,继而见郑逗留不行,知其意不决,遂投劾而去。之晚葺西郊读书台,屏以老。读书台为吴氏别墅,谓即李相台,非也,荃所居绝疏快,可喜没末几,而其地不可复问矣。”

其父谱中亦有传,即<冲垣公传>,传中曰:“公讳应豹,字廷光,别号冲垣,为今宪副公荃之父。宪副筮仕南刑,曹遇先帝登极恩,后守闽之清漳。…公先世为扬之泰兴人,宋嘉定间看云轩文学来任晋陵簿就家潞城之。曹在胜国时,世有闻人,数传于益被兵于锡,因徒泰伯乡之望亭家焉…”。

曹荃在福建漳州任职多年,直至退隐。在任职期间多有建树,修筑海堤,兴修水利,呕心沥血,为民造福,为漳州早期的开发立下汗马功劳,是一位优秀的封疆大吏。

曹荃年老退隐后,未回苏南无锡老家,居于漳州著名的李相台(吴氏别墅)直至辞世。

曹荃为明崇祯元年(戊辰)进士,先后任职南京刑事主事、漳州知府、又迁副使。

为虞门曹氏二十四代孙,为潞城支系,五代祖文彧公后。

曹荃在福建漳州瑞竹岩寺留下的明代崖刻诗篇,400多年来,至今在漳州游客如云的著名风景区供人瞻仰。

以曹荃为福建漳州始迁祖的江阴虞门曹氏一脉,至今繁衍传承于彼处。

清乾隆皇帝所赐曹秀先江西南昌新建家庙

据史料介绍:乾隆皇帝曾经降旨建造两座家庙,一是曹秀先家庙;一是刘墉家庙。刘墉家庙位于山东省昌邑市北孟镇小南孟村,已被列入文物保护。近年来全面重修,成为当地著名的人文景观,旅游热点。南北两座家庙,均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但是就文化艺术地位而言,南方的曹秀先家庙远远高于北方的刘墉家庙。.曹秀先家庙在曹家村北面,距村落里余,建成于于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典型的皇帝园林宫殿式建筑,其规模气势恢弘,非常壮观,建筑面积3公顷,前后三进,除了三座大殿外,另有偏殿九十六间,共计九十九间;加上厢房、库房,厨房及佣人住房等附属建筑,总计有屋近两百间。

可以称之为天下第一的是,所有墙壁嵌满了书法石刻。每块石刻大约高150厘米、宽60厘米,共计900余方,琳琅满目,蔚为壮观,其中有皇十一子永?以及达官显要大家名流的经典佳作。石刻主要内容是曹秀先手书《敬恩堂书课》12卷、《古娱堂书课》12卷。史书记载:曹秀先尤其以书法艺术领袖书坛,“博极群书,工于诗文,尤善书法”,“书法高古,纯写中锋力透纸背,人得片楮以为宝。石刻碑版甚多。尝进所刻敬恩堂移晴堂书课,赐御临黄庭坚尺牍,着赐书堂集”。乾隆皇帝曾封三位书法家为“天地人”,他们分别是:张照(得天)、曹秀先(地山)、王杰(伟人)。世称其家庙为西安碑林之后的中华第二碑林

家庙建成后,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秩宗衍泽”四字匾额以赐,乾隆皇帝另一御书“大手笔”三字碑亦构亭勒石置于家庙正堂。其后,嘉庆皇帝亦御书“西江望族”四字赐之。此四字系用绫绸书写,后经裱糊于匾框内,悬挂于家庙戏台正上方。

曹氏家庙建成之后,主要供族中子弟读书用,于是人们又称之“冠山书院”。因为曹氏家族的文风名扬天下,曹氏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屡屡高中,江南文人士子纷纷仰慕而来求学。据曹氏后人传说,曹秀先任“上书房总师傅”期间,中途曾休假回籍三年,众皇子也随之来此就学"

上世纪“抗日战争战”期间,省立赣省中学、南昌劳作师范(南昌师范专科学校前身)曾经相继迁至家庙内办学。

家庙被毁于1953年。镶嵌于墙壁间的书法石刻,按当时曹氏后裔户口计算,每户分得了3-4块(当时全村仅200余户)。由于天灾人祸等各种原因,各户收藏的书法石刻逐渐散失,现仅存50余块。家庙原址现在一片空旷,蒿草繁茂,只有家庙门口的两只石狮还在,东西相对而立,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在风雨中凄凉地守望。

围绕着家庙,在附近的小丘间散落着罕见的清朝官吏家族墓葬群,约有50余座。如此密集的古代达官显贵墓葬群,不仅空前,更是绝后。可以断言,中国今后不可能再出现这种古代风俗的墓葬群。不可再生的历史遗迹,保存下去,留给后人,其意义绝不是几亩地皮所能够相比的。
8 u$ e* p( i" y6 o9 `4 d值得庆幸的是所有书法石刻拓片均被原江西省文史馆馆员王咨臣先生保存,至今保存完好。曹秀先的一些书法真迹还散落在全国各地风景胜地、博物馆和民间。家庙的结构图纸保存于道光年间《新建县县志》。

曹秀先家庙主体虽在解放初期在自然灾难中被毁,但还存大门前两只石狮守望于原地,家庙所有包括建筑图在内的资料在南昌博物馆等文化单位所诊藏,周围山丘历代家族墓葬还在,其地禁止开发利用,遗址还存。在南昌众多文化人士的呼吁下,已引起南昌市政府重视,已有恢复原貌的规划,鉴于经费等困难因素而暂被搁置。

曹秀先,乾隆元年进士。历官众多:翰林院编修,浙江、陕西、山东道监察御史,内阁中书兼礼部、工部、户部待郎,礼部尚书,多地正考官,江苏学政(官衙江阴),四库全书副总裁、总裁,上书房总师傅(嘉庆帝师),经筵讲官,赏紫金城骑马,赠太子太傅,予谥文恪,建专祠,等等。公知识渊博,著述甚丰,任职众多,阅历丰富,官至极品,为嘉庆帝师,御赐专祠,一生风光无限。事载江阴邑志。

秀先公为虞门曹氏二十七代孙。公元1708生,1784年卒,享年76岁。江西南昌新建人,江阴虞门曹氏十四代迁南昌始祖希周公后裔。

曹秀先在任江苏学政期间,到江阴虞门曹氏考祖,认定虞门曹氏迁江西南昌十四代孙曹希周是其先祖。学政任满后,携其弟勤先、群玉两公前来虞门揭祠献额,认祖归宗,其亲自所书“考祖来格”一直悬于虞门曹氏宗祠大厅,曾议同合谱后未果。后其子侄入江阴藉,以学政支记于江阴虞门曹氏宗谱。

江阴伞墩曹氏清代宗祠

江阴周庄伞墩是江阴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历史悠久,为春秋时代吴王八子墓葬所在地。以春秋时代“凿池积土,文石为椁”的古制,四周开挖取土,中间垒石堆土为墩。墓墩体形庞大,树木郁郁葱葱,似伞状覆盖;四周成湖,墓墩形如湖中之岛山。湖名为珊湖(伞湖的谐音),湖水碧波荡漾,湖滨有茂林修竹,桃红柳绿。墩南建有伞湖精舍院。有小桥通向伞墩。风景优美,气势不凡,如入仙境。

伞墩原属吴姓,曹氏子孙崛起后,曹氏买下了此风水宝地,建立了曹氏家祠。

座落于伞墩南鹿的古曹氏宗祠,至今保存完好。曹氏宗祠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依墩势而建,坐北朝南,祠宇巍焕。前后五间三进,头门高闸门槛,左右院梁上雕琢双龙图案,中间通道,木栅分列两旁,飞檐斗拱,上悬红底金字“曹氏宗祠”匾额。祠前竖有“扣马石”柱,银杏桐柏分植两边,高耸挺拔。正中屏门两扇,上有笔走龙飞的巨大“福”字,相传为明崇祯首辅周延儒之父“周二痴子”所书,屏门后置地台,飞檐饯角,描龙雕凤,宛如半座戏台,台屏上刻有屏联:“松风吹解带,明月照琴台”,宗厅上悬有三块巨大而精致匾额,中匾蓝底金字,为清慈禧亲笔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曹毓英“砥砺廉隅”4字,上镌慈禧玉玺印章和五爪双龙抢珠,金为真金铸成。左匾为“博学宏词”4字,内阁中书陈绍荣手迹。右匾为“乐善好施”4字,乃段其瑞笔迹。厅堂左、右厢,山东道监察御使(明代进士曹忠、曹宏)以及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紫金城骑马、赏顶戴花领、大理寺卿、顺天府丞(曹毓英的职衔)等十面头衔牌,八字排开,“回避”、“肃静”牌分列两边。第三进为祖先飨堂,列曹氏祖宗长生牌位,每进庭院,奇花异木,铺陈得体。相传同治、光绪两帝的老师翁同和“戊戌变法”失败被革职后,归隐常熟故里,曾带家丁慕名游赏伞墩,见慈禧御笔“砥砺廉廉隅”4字匾额,忙退后整衣弹冠,前向御匾行三跪九叩首君臣大礼。

曹氏宗祠清咸丰年间曾遭战乱破坏后加以修复,进入民国内办有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祠内诊溃匾额及阵设被捣毁,现已大体按原样修复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阴伞墩曹氏,为江阴虞门曹氏第十六代孙子英公,于元末明初从江阴虞门祖地迁至繁衍而成,为江阴虞门曹氏的一旺支。上溯为五代孙文绣公之后,与十二代孙驸马公同支系。

无锡名胜<寄畅园法帖>“曹禾墨迹”。

寄畅园坐落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

寄畅园属山簏别墅类型园林。其面积为14.85,南北长,东西狭。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错,混合自然。假山依惠山东麓山势作余脉状,又构曲涧,引二泉伏流注其间,潺潺有声,世称八音涧,前临曲池“锦汇漪”而郁盘亭廊、知鱼槛、七星桥、涵碧亭及清御廊等绕水而构,与假山相映成趣。院内的大树参天,竹影婆娑,苍谅廓落,古扑清幽。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理水,洗练的建筑,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

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游历此处,并一再题诗,足见其眷爱赏识之情。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园明园内的廓然大厅(后也称双鹤斋),均为仿无锡的寄畅园而建。

寄畅园内辟有<寄畅园法帖>景点,为古今文人墨客、雅士访者,流连驻足之处。

<寄畅园法帖>中收有曹禾寄给秦松龄的书札数通。其中有一札谈及到纳兰容若,曰“年兄何时抵里?闻此游甚不寂寞,虽未必如传言之言,想亦不至垂橐也?容若骤尔委逝,高才失意,古人多有,何至抑郁伤生可哀也哉?使者此来呈见生死交,情至义尽,亦复何憾?来春必作粤游,秋冬间可整春时之辔。”文中所提纳兰容若(即纳兰性德)出身显赫,父亲是康熙时期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诛。纳兰容若自幼修文习武,康熙十五年(16766)高中进士,为一等待卫,长年追随康熙左右。纳兰文学造诣登峰造极,最擅写词,著作颇丰。康熙二十四年亡于寒疾,年仅三十岁。王国维评价纳兰容若词坛成就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曹禾与纳兰容若相识,对其学识非常仰慕。

曹禾,字颂嘉,号峨嵋:清康熙三年进士,钦取内阁中书,康熙己末应博学宏祠,翰林院待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清初,与田文、宋荦等并称都门(或作金台)十子,文在“十子”中尤有成就,书法高古。曹禾苍劲镌秀的书法笔迹,将随<寄畅园法帖>千古流传,供世代文人学士瞻仰临摩。

曹禾为江阴虞门曹氏二十五代孙。

常州天隐寺大雄宝殿。

据资料介绍:今常州天宁寺大雄宝殿,高33米,宽25米,进深27米,素有“栋宇摩霄汉,金壁灿如霞”之称,殿内供三世如来佛象,两侧分立形态各异的二十诸天。大殿右前角是一口肆吨左右的巨钟,左前是一面直径约2米的大鼓,右后较角是泰教协会赠送的铜佛。其殿气势雄佛,气度非凡。

查天宁寺大雄宝殿今日之势,是清光绪年间重建后和今代重新整修后的面貌。但天宁寺原大雄宝殿始建于何代?在史料中其它各殿建成时间几乎都有记载,但穷我所能,在史料中唯大雄宝殿始建于何年,无从查实,只有清光绪年间重建记录甚详,但未提及原建时间,是否在历史中已失记?

但在我<江阴虞门曹氏宗谱>却有明确记载,与江阴虞门曹氏直接有关。

 <江阴虞门曹氏宗谱>第五卷五十四页对虞门曹氏十四代孙,即潞城曹氏始祖曹兴的生平记录中曰:“兴,字俊卿。至元戊午孝廉,河南归德等处营田司提举,历二考,以疾归。秉心好善,与宜兴蒋居士同建天宁寺大雄宝殿,备载郡志,寿九十八”。子三:长子珍,擢东昌路同知;次子琥元皇庆元年癸丑进士,授扬州路知事;三子瑜擢宜兴教授。

 从我曹氏宗谱知,天宁寺应始建于元代初,且是我曹氏十四代孙曹兴与宜兴蒋居士同建,据谱记此善举载入常州郡志,不知此郡志至今是否存焉。如存,应能查实。

常州魏村曹氏祠堂。

江阴虞门曹氏在千年以上的传承发展中,散迁于各处的子裔旺族,建立了多处分祠,08谱主编曹宝才先生在其最近的博文中作了统计,可见之。但在经历了历史风雨后,在近代多数相继被毁,留存至今的已是凤毛麟角。幸存至今的除了江阴“伞墩曹氏祠堂”外,还有常州“魏村曹氏祠堂”。

魏村曹氏一祖符公,为江阴虞门曹氏二十世孙,于明代年间落藉武进魏村之地。其子孙兴旺,繁衍人口众多,为当地大姓,是虞门曹氏支系中的一支旺族。

魏村曹氏自明由虞门迁至魏村后,在历史的苍桑中,经历了多次天灾人祸的侵扰,但魏村曹氏秉承虞门曹氏家风,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坚强地扎根于此,传承发展于此,与当地其它居民团结一起,使原为滩涂荒凉之地,至今成为江南富饶之村。今日魏村之容貌,与魏村曹氏历代子孙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

据史料载, 魏村地处长江之滩,地势底洼,历史中曾多次遭受水灾之害,据记载称,最严重的一次是发生在明正统八年八月,常州一带狂风大作,碗口粗的大树都被连根拔起,紧接着暴雨骤至,魏村一带被被洪水吞噬一尽,村庄成了水寨,未能及时逃离者溺亡众多,老弱妇幼犹盛,曹氏为此减员甚多。又灾后荒年,曹氏饱受饥荒之苦。但坚强的魏村曹氏子裔,集体向南移村二里许,重建家园,其艰苦辛劳可见。

天灾可畏,但人祸更为残酷,战争的烧杀抢掠,更加血腥恐怖。魏村曹氏子孙曾经历了这样的苦难。

据《江阴虞门曹氏宗谱》中<同冶壬申虞门魏村合修序>载:“…吾宗自虞门徙居魏浦,绳继修葺,罔有或轶。癸卯又大检,本支讵科于庚申十年,粤寇之变,锋烟四起,兵刃交加,寇乃扰败我宗祀,毁我宗器,残害我宗人。我宗人有不屈而饮贼刃者;有流离而冻馁四方者;有奔走殚劳而转乎沟壑者不知凡几。…吾宗云,乃衍派诰繁,及此仅十存其五,鸣呼痛哉。…”。

“魏村曹氏词堂”历经天灾和战火的摧残,至今尚存,这是一个奇迹。今。在春节期间,其后裔曹明生先生又找到了寻觅多年的魏村曹氏家谱,现正在继修中。

现“魏村曹氏祠堂”已被地方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江阴虞门曹氏为苏南曹姓大族,文化传承,人才辈出,历代在各地留下了的较多的奋斗的足迹,有的虽在家谱中有载,但在历史的苍桑中湮设,也有未被发现,有待以后深入研究探索。

曹新龙写于2014年4月8日